按:30年前,笔者撰写的《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变革的探索——蒙城县振华股份有限公司改革试验情况的调查》一文收录到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改革·试验·探索》一书中,部分内容被国内和省内外媒体和刊物广泛引用,也曾在理论界引起不同反响。《农民日报》、《中国乡镇企业报》等报刊对胡英臣和他的企业都作过报道。《安徽日报》曾于2001年2月16日头版头条刊发《胡英臣和他的全国农村“第一股”》一文。30年后的今天,胡英臣和他创办的全国农村“第一股”又怎样了,本文试从“产权制度变革”这个核心视角,深入剖析农民企业家胡英臣的创业史以及他创办的企业发展史。胡英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亲历者,是80年代“阜阳模式”的实践者,是第一代农民企业家的代表性人物,他创办的企业是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变革的典型范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笔者试图透过本文,从某些侧面,管窥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变迁,特别是对当前鼓舞和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以及在民营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有所启示。
从普通农户到“万元户”转变
1941年3月,胡英臣出生在安徽省蒙城县小涧镇一个普通农户家庭,1955年高小毕业后,他和大多数农民一样过着“红芋饭红芋馍,离了紅芋不能活”“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1962年,人民公社“大跃进”刚刚结束,他因家庭成分高,经常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受够了憋屈,他想再也不能这样活下去,他萌生了出去闯荡的想法,他先后到安徽淮南煤矿拾过煤渣,到湖北华阳河农场、江西鄱阳湖农场干过苦工,他吃不饱穿不暖,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给他带来的一切苦难。同时,他熬过的每次磨难也锤炼了他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刚毅性格。1966年,他在湖北汉阳、汉川等地拜当地烧窑师傅学会了烧窑技术,1968年,出师后他先后在湖北汉川和江苏南京等地当上了烧窑师傅。他万万没有想到,上天让他经历的所有苦难,也让他与建材业结下了一辈子的不解之缘,成就了他非凡的人生。
70年代初期,他回到家乡当起了烧窑师傅,由于他善于动脑子肯钻研,凡是经过他指导过的窑厂,烧制时间短,成本低、质量好,他很快在皖北地区远近闻名。1974年,他又承包了本村的两座小土窑,一年下来,除了上交生产队2000元承包费,他个人剩余1500元,但在那个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让很多人又害起了“红眼病”。他不得不再次放弃承包,靠外出当烧窑师傅谋生,并带出来30多个徒弟,负责起蒙城县以及周边地区100多个窑厂的技术指导工作。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满了江淮大地,他通过报纸和电台敏锐地嗅到了党的富民政策,特别是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收入显著提高,皖北农村出现了第一波建房热潮,不甘平凡的他下决心要甩开膀子大干一番事业。
1982年4月,县鱼苗场准备开挖几口鱼苗塘。但苦于没有资金,挖出的土又无处堆放。胡英臣得知这个信息后,立即赶往鱼苗场,大胆提出自己出钱,挖出的土就地建窑的想法,很快得到县领导的支持,并与鱼苗场签订了三年的承包合同,他破釜沉舟,卖掉了家中全部值钱的家当,召集了70多号人,边挖塘边建窑,很快鱼塘挖好了,三座小土窑也建成了,当年建成当年见效,他很快成了全县第一个“万元户”。
80年代初期,“阜阳模式”与“温州模式”、“苏南模式”被理论界并称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三大模式”。以“四专两厂”(专业户、专业村、专业生产、专业区域;户办工厂、联户办工厂)为主要特征的“阜阳模式”,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涌现出一大批像胡英臣一样的农村致富带头人。时势造英雄。胡英臣成了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他先后被评为安徽省、阜阳地区和蒙城县“致富能手”,获得安徽省委、省政府“劳动致富光荣”、“安徽省‘两户’代表企业”(两户指专业户、重点户)等荣誉称号。
从个体户向私营企业转型
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振奋人心,也给胡英臣吃了一颗“定心丸”。他经过考察外地轮窑厂,认为轮窑产量高、耗煤量低、质量又好,而且适逢农村建房高潮,产品供不应求,他当机立断,决定拆掉刚建好不久的土窑建轮窑,他投资7万元,经过一个半月时间,一座12门轮窑以及30多米高高的烟囱伫立在县鱼苗场,1983年“五一”劳动节上午,安徽省第一座私人投资的轮窑厂正式点火投产,县领导亲临现场出席剪彩仪式。建轮窑生产能力是大大提高了,摊子越来越大了,但百十号人的管理问题却成了大难题,其中还吸纳了30来个城镇待业青年。于是,他开始建章立制,推出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定岗定责,奖罚分明,按件计资,多劳多得,又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厂长。副厂长,财务等管理人员,由于他善经营,会管理,到年底,产值达12万元,实现利税3万多元。
1984年,正值各级政府号召大办乡镇企业的好年头,当年5月,他又在自己的家乡小涧镇狼山脚下,投资建起了一个同样规模的轮窑厂,同年,他还在县城开办了第一家洗染店,胡英臣成了拥有140多名工人,两个轮窑厂,一个洗染店的私营企业主,固定资产达20多万元,年产值30多万元,实现利税10多万元。
1985年,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建房热潮持续不退,加上,社会基建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不仅砖瓦供不应求,县里一个国营水泥厂也不能满足社会对水泥的需求。胡英臣果断投资50万元,在县城郊区涡河闸北兴建了一座年产万吨的水泥厂,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他为自己的水泥厂取名叫——蒙城县振华水泥厂,1986年,他与安徽省建材科研所合作,成为这个所的中试厂,生产的RH型早强水泥,因产品质量过硬,经过蒙城第电视台的广告传播,很快家喻户晓,产品热销本县和皖北周边几个县。
1987年初,胡英臣又筹资70万元,对水泥厂进行改造和扩建,由原来只能生产325号水泥改造为325号、425号水泥可以同时生产,产量由原来的年产万吨提高到年产2万—3万吨。同年,为解决水泥生产所需山石原料,他又在离厂不远的梁土山兴建一个采石厂,至此,他的企业规模已发展为“四厂一店”,即两个轮窑厂,一个水泥厂,一个采石厂和一个洗染店,固定资产达100多万元,工人280多人,他将企业更名为蒙城县振华建材总厂,一举成为阜阳地区较有影响、规模较大的一家私营企业。
这期间,县主要领导多次找到他,让他把企业转为集体企业,可以享受集体企业待遇,让他入党、转干、提拔,当“红顶”商人,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讲,我把企业做大了,就是我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我只有办好企业,才能带领更多的人致富。现在看来,他选择的路子是正确的,很多与他同时期的企业家成为“红顶”商人后,企业早已不复存在。
从私营企业向股份合作企业转轨
企业的规模越做越大,这时的胡英臣心里开始犯了嘀咕。照这样发展下去,他个人很快就成为“百万富翁”了,可是跟着他创业的人连“万元户”也很少,对于多年来积累的资产,他担心别再扣上资本主义的帽子,他曾多次向县领导表示过,政府什么时候收,他就什么时候交,如果政府不收,就把它分给跟他一起创业的人。
可是,怎么分呢?当时,他不知道什么是股份制,那时候只听说股份制只有资本主义国家才有,更没有什么章程可循,为了不跑偏,他就让曾经担任过涡阳县西阳区委秘书的共产党员李伯平,比照党章起草一个章程。笔者见到了当时手工刻印的一份发黄的《蒙城县振华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试行草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开宗明义写着“公司坚决服从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富民政策,,坚定不移地带领公司全体职工,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发展企业、共同富裕多做贡献”,《章程》分总则、股份、股东、组织制度、分红、股东代表会议、董事会、干部、经营管理、附则等10个章节。现在仔细研读,耐人寻味,像精神文明建设、职业道德、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干部“四有”标准,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等党内和体制内制度都写进了《章程》。就这样,这份镌刻着一个农民企业家朴素情怀,同时兼具政治色彩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企业《章程》诞生了,后被理论界和新闻界称为中国农村“第一股”。
中央(1987)5号文件指出:“有计划地建立改革试验区”,“允许突破某些现行政策和体制,以利试验和探索”,1987年3月,阜阳地区被中央批准为全国首个农村改革试验区,由中央书记处农研室、安徽省委以及阜阳地委抽调精兵强将组成试验区工作班子,振华公司被试验区确定为全国乡镇企业第一个股份制试点企业。先是对公司现有资产进行全面清理并登记造册,经县公证处公证,公司净资产70万元,其中60%由胡英臣持股,40%按工龄长短和贡献大小分配给职工持股,并推行“赠一投一”方式,即赠与一个资产股,鼓励职工再投入一个现金股,同股同利,共吸纳现金股30万元,公司股份资产增加到100万元,向每个股东颁发了由县公证处公证的《股金本》。同时,在试验区的指导下,对公司《章程》进行了修改和规范。1987年4月3日,召开了公司第一届股东大会,181名股东选举出11名董事会成员和5名监事会成员,通过了公司股份合作制《章程》。
股份合作制是股份制与合作制相结合的产物,在企业内部它既要体现股份的合作,又要体现劳动的合作,既要体现按劳分配为主体,又要体现按股分配为辅,既要体现公有制为主体,又要体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它既不是西方纯粹意义上的股份制,也不是中国传统意义的合作制,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改革开放的特殊产物,是适应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种新型企业组织形式。正是试验区“允许突破某些现行政策和体制”,股份合作制才得以生存和发展,胡英臣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但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自然也少不了坎坷。1987年,在成立蒙城县振华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时,营业执照登记为“合作经营”,1989年在工商年检中,工商部门认为应属个体企业,要求企业改执照,但胡英臣认为企业现在不是他一个人的,是全体股东的,1990年年检时,胡英臣坚持按股份合作企业登记,工商局还是不予办理,就这样有一年多时间相当于无证经营(正常纳税)。1991年10月,安徽省委在阜阳召开试验区工作会议,专门邀请胡英臣和蒙城县工商部门参加会议,胡英臣介绍完试行股份合作制情况后,向时任安徽省委副书记孟富林汇报说,企业现在没有办理营业执照,孟书记问蒙城县委书记是怎么回事,工商部门说工商登记没有股份合作企业这一项,孟书记说你们向省工商局汇报,就说阜阳是试验区,可以突破现行体制,就这样,半个月内,胡英臣拿到了营业执照。当胡英臣拿着营业执照到人民银行开户时,又遇到了难题,县人民银行不认这个营业执照,他们向阜阳地区人民银行申请,再向省行报告,地区人行具办人员说了三个字“骗人的”。后因振华公司是试验区试验项目,可以不受现行制度约束,在地区领导干预下顺利开了户。
1990年2月,农业部在总结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试行股份合作制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颁发了《农民股份合作企业暂行条例》,这是国家层面对股份合作企业出台的唯一行政性法规,对于乡镇企业推行股份合作制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可以说,胡英臣和他的全国农村“第一股”对这部法规的出台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1年,在这个条例指导下,胡英臣对他的股份合作企业通过推行全员持股、完善分配制度和管理体制进行了规范,1991年10月又重新修订了公司《章程》。但胡英臣对这个条例,一直持有他的意见,他认为,条例“不可分割的公共积累”的规定会再度导致产权模糊。这部分积累无法明确归属,形成“第二集体”,既不利于扩股(原有股东担心新股东无偿占有积累),也违背股东意愿。尽管公司形式上遵守规定,但实际未执行,这个规定只适用于乡村集体企业向股份合作企业的转轨,但不利于保护股东私人财产,不能“一刀切”。现在看来,随着《公司法》的出台,这个条例虽已废止,但从一个侧面证明,胡英臣的初心和坚守是正确的。
1992年,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杭州举行股份合作企业立法座谈会,拟以国务院名义出台《股份合作企业暂行条例》,胡英臣作为安徽省唯一代表,在省委政研室主任陪同下参加会议,与会人员对征求意见稿基本没有提出实质性意见,唯有胡英臣提出很多不同意见和建设性意见,最突出的是关于税后利润60%用于劳动者按劳分配,他认为,如果大部分利润被职工分走了,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假如企业需要扩大再生产,职工流动性大,职工拿到钱走人了,而股东不会再有投资入股的积极性。与会领导认为他讲的有道理,当天晚上,主持会议的司长等3人来到他的房间又进行了深度沟通,说把他的意见向高层重点汇报,后来这个条例没有出台,1993年国家出台了《公司法》。
胡英臣的全国农村“第一股”的成功,引起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中国农村改革之父、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倡导者和创始人、原中央农研室主任杜润生在一次全国农民企业家座谈会上,高度评价胡英臣“敢闯敢试”的精神,时任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曾到公司考察,鼓励胡英臣要当好农村致富的带头人。1991年,世行农村问题专家奥迪先生也来看看中国的股份制到底是什么样子。国内知名的农村问题领导、专家、学者,如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吴象、刘堪,原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主任杜鹰,著名农村问题专家温铁军、朱守银等先后到公司调研指导工作,全国各地政府官员、理论工作者、企业家。新闻工作者络绎不绝也前来公司学习考察。
从股份合作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跨越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胡英臣所办企业名称也在不断变更,有力地见证着企业发展轨迹。蒙城县振华轮窑厂、蒙城县振华建材总厂、蒙城县振华建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蒙城县振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相继成立。1996年10月,经安徽省政府批准、省工商局注册为省级企业——安徽省振华工贸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延用至今。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两者矛盾运动构成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振华公司发展史,是对马克思主义这个唯物史观的生动诠释。其产权制度每一次变革都是自身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生产关系每一次调整也有力地推动着企业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企业产权制度的不断演进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到2019年底,公司主业振华水泥厂,从建厂初期年产2万吨,不断改造为年产10万吨、30万吨、40万吨,2009年底,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节能政策,总投资1.2亿元,主动拆除立窑改造成年产100万吨水泥粉磨站。同年,再投资5000万元,建成振华混凝土搅拌站,年产预拌混凝土能力120万立方米。公司先后被授予“AA级资信单位”、 “省明星企业”、 “省诚信守法先进单位”、 “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今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胡老非常激动,他逐条逐句对照学习,特别是针对文件提出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具体内涵,他说,按这个要求我们20年前基本就做到了,不同的是,我们是在私营企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企业制度。比如文件讲“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公司早在87年《章程》就明确了,要服从党的领导,而且,公司在1986年就成立了党支部,同时,成立了工会、共青团和职代会,党支部还多次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文件讲“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础”,公司产权是非常清晰的,每个股东原始股金是多少,现在增值了多少,每年的分红情况等财务一查便知;权责是明确的,公司董事会、总经理层、各分厂分工明确,权责分明,奖惩分明;管理科学,公司多年积累下来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以及各项管理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等科学、实用、有效,都是公司在多年实践中自己摸索出来的。
当国家发出大力提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召唤时,我们看到,一个“先行先试”,一个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一个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企业已经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引领共同富裕 践行社会担当
胡老从创办个体、私营企业到推行股份制 其初衷就是带领大家走共同富裕之路,他常说 “我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单从企业自身讲,股东最多时近200人。有人做过比较,40年前,当体制内干部月工资几十元时,他们的月工资已上百元。他们原来大都来自普通农民,多年的积累,让他们早已率先实现人人有车、有房、有社保、有存款。一些退休的老职工不但有社保,每年还能从企业领到不菲的分红,每个股东和职工都以自己是振华一分子感到骄傲和自豪,广大职工无不称赞“老板有格局、如果没有老板的大爱,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透过振华公司,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一个成功企业家新时代的使命和担当,感受到从“先富”到“共富”的升华,感受到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胡老常说,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从根本上讲,要承担三个责任。即家庭责任,员工责任和社会责任,就是说要对家庭负责,对员工负责,对社会负责。40多年的创业生涯,他不仅实现了家庭和睦、员工幸福的小目标,还不断践行着一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担当。
环境保护问题始终是水泥和混凝土行业首要解决的问题,多年来,公司累计投入近3000万元用于环境改善、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水泥和混凝土企业均已达到省级环保治理标准,得到省、市、县环境保护部门的赞同和认可。
2012年,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农村人口向县城集中,而公立幼儿园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人满为患,幼儿入园难,家长很犯愁。胡老感到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他决定将原来一处占地近20亩,建筑面积7000多平米的厂房,投资1000多万元改建成幼儿园,由于幼儿园地处老城区,家长接送方便,且环境优美,幼师力量雄厚,受到家长普遍好评。幼儿园多次被评为市、县社会办学先进单位。
2017—2018年,县老城区某开发楼盘,由于资金链断裂,成了烂尾楼盘,导致上千户业主因不能按期交房,连续两年春节期间,围坐封堵县委、县政府大门,有的越级上访至省、市,成为县里维稳的难点和痛点。2019年春节刚过,县有关部门领导多次找到胡老,让他帮助政府解困,他欣然接受了,决定对该项目实施监管,他不顾80多岁高龄,亲自指挥,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历经一年半,很快完成了21栋楼的续建工程,上千户业主很快拿到了房子,解决了政府一块心病。县政府一位分管领导在一次县房地产专题会上评价胡老“思路清晰、通情达理、有理有节、敢于担当”。
多年来,胡老积极投身各类社会公益事业,通过扶贫济困、捐资助教、救灾抢险、公益捐赠等累计捐款捐物达1500多万元。
胡老在企业发展和改制过程中,创造了不少新鲜经验,成为影响国家政策的人物之一。同样,在企业技改过程中,也为国家政策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合理化建议。
2008年,国家为了鼓励建材行业技改,淘汰落后产能,国家税务总局出台文件,针对旋窑法工艺生产并且生产原料中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30%的水泥企业实行退税政策。振华公司当时虽然没有旋窑,但购进旋窑熟料进行生产,属于国家鼓励废渣生产水泥范畴。文件并未规定,针对立窑购进熟料生产水泥能不能享受退税政策,而且像这种情况,全国也不少。胡英臣认为,这样不利于鼓励广大中小水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使用废渣生产新工艺,不利于发挥国家的政策导向作用,便跑到省国税局法规处,说出了自己的理由,认为文件不合理,建议应根据企业使用熟料比例分开核算,他的这一建议很快反馈到国家税务总局,后来采纳了他的意见,下发了补充文件,进行了纠正,也为全国同类中小水泥企业赢得了应有的权利。
他深知,税收是企业不可触碰的红线。《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颁布后,胡英臣即安排财务人员到县税务局办税大厅,成功申报并缴纳了环境保护税5400元,这是环境保护法正式施行后,蒙城县第一张环境保护税税票。多年来,振华公司多次被亳州市委、市政府评为民营企业“纳税大户”,被蒙城县委、县政府评为全民创业“纳税贡献奖”和纳税贡献“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胡英臣“敢闯敢试、敢于担当”的精神,也赢得了政府和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他曾被推选为中国农民企业家联谊会理事、安徽省政协委员等职务,先后被国家层面授予“优秀农民企业家”、乡镇企业“创业之星”以及安徽省乡镇企业“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完善发展机制 打造百年振华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革命者永远是年轻”,如今他仍耳聪目明,思维敏捷,思路清晰。只要谈及过往,胡老仍侃侃而谈;谈及未来,胡老仍充满着自信和憧憬。他常说,振华公司能有今天来之不易,但怎么能让股份制企业延续下去,打造百年振华,企业只有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变化,进行转型和创新,才有出路。
目前,公司上下正在围绕胡老提出的“立足主业改造提升,投资整合跨越发展”的目标,制订振华公司“十五五”发展规划,拟在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寻求合作和突破,上新项目,到“十五五”末,将发展成为大型股份制企业集团。
“老骥伏枥,只在千里”。胡老在谈及如何完善企业股份制时讲,我们的股份制要适应新时代变化,按照国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和要求,进一步完善公司的股权结构、治理结构、分配机制和发展机制,为打造百年振华夯实基础,继续为广大私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作者侯志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