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人作画的内核(诗性表达、书意入画、意境营造、人格投射)切入,解析刘楚仁这幅山水作品,可发现其文人画风特质的四重演绎:
一、以书入画:笔墨间的书法筋骨
刘楚仁身为书协会员,将书法“笔法”融入绘画肌理:
线条书写性:山石皴擦、树木勾勒,皆见“写”的韵律——如坡岸轮廓似行草游丝,遒劲中带灵动;枝干皴笔若篆隶盘曲,厚朴里藏筋骨。墨色的干湿浓淡(如远景云气的泼墨、近景山石的积墨),亦暗合书法“提按使转”的节奏,让画面自带“笔走龙蛇”的书法气韵。
章法呼应:右侧题跋“春风一阵山水秀 甲辰六月楚仁”,字体洒脱率性,与画面“写意”基调呼应;印章朱红点缀,既收束章法,又强化“诗书画印”的文人写画程式。
二、以情入画:意境中的文学投射
作为作家(多部文学作品传世),刘楚仁将“文学抒情”转化为“画面意境”:
空间叙事:画面以“留白”分割层次——远景云涛翻涌(似天地浩渺),中景屋舍泊舟(如人间烟火),近景红瓦隐于翠色(藏生活意趣)。这种“虚实相生”的布局,暗合文学“留白造境”的智慧,引导观者联想“春风拂过,山水含情”的诗意场景。
色彩共情:青绿坡岸、朱红屋瓦,在墨色主调中点缀,既打破水墨单调,又以“亮色”暗示生机(如春日鲜活),呼应题跋“春风一阵”的温情,尽显文人“托物寄情”的传统。
三、师古求新:写意精神的现代演绎
刘楚仁“师法自然,樂古推新”,在传统文人画框架里注入新意:
传统根基:继承“逸笔草草”的写意观,不执着于山水具象(如船只、屋舍简笔勾勒),更重“神韵”——云气的泼墨渲染、山石的粗犷笔触,皆为“写胸中逸气”。
现代突破:色彩运用更开放(青绿与朱红的碰撞)、笔墨更富张力(浓墨重彩与大留白对比),既保留文人画的“雅趣”,又融入现代审美对“视觉冲击”的追求,体现“推陈出新”的创作观。
四、人格映照:跨界修养的融合共生
刘楚仁集“作家、书家、画家”于一身,作品实为修养的综合体:
文学为骨:画面的“意境叙事”(如空间留白的诗性、红瓦屋舍的生活感),源自文学创作的“故事感”与“共情力”;
书法为脉:笔墨的“书写性”赋予画面筋骨,让水墨有了“流动的节奏”;
绘画为表:以山水为载体,将文学的“情”、书法的“力”,凝结为可视的“意境”。
这种“跨界融合”,恰是文人画“诗书画同源”精神的当代延伸——刘楚仁以自身修养,诠释了“文人作画,画如其人”的真谛:画中既有传统文人的“逸韵”,又有现代创作者的“真性情”。
综上,这幅作品以 “书意立骨、诗境为魂、师古开新、修养作底” ,展现了刘楚仁作为文人画家的独特创作逻辑:既深植传统文人画的精神内核,又以自身“作家+书家”的跨界修养,赋予作品“情韵交融、古今对话”的新气质,真正践行了“以书入画,以情入画”的艺术追求。
刘楚仁简介:
刘楚仁,中国作协会员、安徽省作协副主席、安徽省书协会员,安徽省美协会员、宿州市作协主席,政协宿州市委员会委员。
1997年8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展;
1994年在宿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举办书画展;
1989年在天津美院进修学习绘画专业。《连环画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公安报》《新安晚报》《中国新闻联播网》《安徽经济新闻网》《安徽省企业文化网》等报刊网站媒体发表其国画作品,并报道其书画艺术事迹。同时,大量的文学作品被《中国作家》《啄木鸟》《清明》《安徽文学》等文学杂志刊载。先后出版报告文学作品集《神秘的木乃伊》《看守所长手记》《剑胆琴心》,散文集《岁月留痕》、长篇报告文学《追逃风暴》《禁毒专班》、长篇小说《亡命天涯》等多部,部分作品被收录《大学语文》教材,曾获安徽省政府文学奖。
刘楚仁自幼酷爱丹青,几十年临池不辍,师法自然,樂古推新,以书入画,以情入画,提倡文人笔墨语言,彰显中国山水画写意精神,形成独特的文人画风,受到文艺界的广泛关注。
2024年8月,刘楚仁山水画捐赠仪式在宿州美术馆成功举办,20余幅作品被宿州美术馆永久收藏。(克印)